象山:山海为基 “两山”为径
□ 余伟忠
“海山仙子国,万象图画里”,象山位于东海之滨,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拥有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988公里、海岛505个,县内的象山港、石浦港是天然的深水良港。象山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海洋旅游资源更是冠绝长三角,拥有金色沙滩25处,总长15.1公里,具有“山、海、湾、滩、岛”的优越自然生态系统。象山向海图强,舟楫为马、海洋为田,是全域美丽的“万象山海城”,是风情独特的“千年古渔乡”,也是未来可期的“百强活力县”。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浙江省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发源地。海洋是象山最大的资源,生态是象山最大的优势,象山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海为伴,力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嘱托,创新实践“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的海上“两山”发展之路,建设海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海上“两山”转化模式,打造“海上两山”金名片。
及锋而试,顺势而为,绘好“万象山海图”。象山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帆船帆板与沙滩排球项目的举办地。象山紧抓赛事契机,以“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为引领,依托海洋渔文化,趣海岸、观沧海、悦渔港、品山水,打造了“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风情石浦港、斑斓西沪港”四条标志性岸线。位于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上的亚帆中心是亚运会唯一涉海场馆,于2021年3月竣工。2023年9月27日,帆船项目在亚帆中心落幕。在比赛期间,象山亚帆中心广阔的比赛水域给各国运动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场馆各方面组织工作也获得了高度称赞。比赛的落幕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亚帆中心在赛后转型成为融“水上运动、休闲娱乐、健身康体、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上运动基地。亚帆中心港是浙江省首家拥有港口经营许可的游艇码头,象山全面打通海域规划调整、码头审批、俱乐部备案等政策瓶颈,突破政策壁垒,完成从“看海”到“玩海”的转变,首次实现游艇出港即“奔海”,为象山滨海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随着亚运机遇所激起的“涟漪”,象山抢抓发展红利,以海洋运动解锁消费新场景。在亚运赛事后的第一个国庆小长假,亚帆中心结合亚运主题集市、研学体验活动和观赛营地为游客带来满满的休闲体验,接待游客超过7万人。象山将场馆资源转化为资产,打造长三角海洋运动、休闲旅游胜地,推进海洋运动和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和海洋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升级。
开拓创新,蓝色崛起,走好“两山转化路”。象山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结合旅游业的兴起,在闲置农房利用上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具有象山辨识度的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新路径,形成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格局,明确了宅基地确权、流转、鉴证、登记、再流转、抵押担保等全流程实施办法,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活力,打开了“两山”转化的新通道,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新局面。深化“闲置宅基地(农房)+”模式,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全域旅游发展良好态势,使小渔村旧貌换新颜。一方面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引入,带动了民宿产业提档升级,实现象山民宿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到现在的量质并进,以4亿元的小切口牵引出18.73亿元的乡村旅游收入,吸纳农渔民转产转业上万人,带动村民共富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象山县拥有民宿共有1263家,客房13261间,床位24628张,占全市70%以上,跻身宁波市民宿产业第一方阵,形成“宁波民宿看象山”的共识,打通了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之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海上两山”理念的发展与行动中,一步步变为现实。海洋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更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象山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空间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2月28日下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在象山县黄避岙乡落槌,此次拍卖的是象山西沪港一年约2340.1吨碳汇量,成交总价24.8万余元。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或“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利用蓝碳分担和缓解碳排压力,是绿色发展的另一条可行路径。象山开创性举行蓝碳拍卖,是以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提升,促进碳减排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科技赋能,多元共享,筑好“人海和谐景”。象山县高泥村因地制宜用“一条鱼”撑起“一地产”,转变思路、靠海吃海,大力发展大黄鱼养殖产业,铺就一条金色致富路。2010年起,高泥村不断迭代升级养殖网箱,扩大面积、升级材料、投入资金,在削减养殖面积的同时提高了鱼苗存活率和亩均效益。目前,该村养殖面积3000余亩,年产值1.4亿,超过60%的村民从事网箱养殖,户均收入超过30万,是名副其实的“全省大黄鱼网箱养殖第一村”。水产养殖行业中,苗种的种质相当于高端制造的“芯片”,对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泥村引进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并以此平台与16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建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坚突破岱衢族大黄鱼苗种繁育“卡脖子”技术。在销售端,高泥村组建海韵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订单生产、统一销售,同时举办大黄鱼美食节,通过“直播带货”“现场卖货”等多元营销方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议价能力,大黄鱼销售实现量价齐升。为拓展产业链,合作社于2021年成立黄鱼加工厂,预计年产值超1800万,推动村集体增收约200万元。高泥村从“养殖户、市场、政府”三侧需求出发,加快改革突破、系统重塑,不仅解决了养殖的痛点,实现了利润的提升,更促进了业态的丰富,强化了管理的成效。同样落地于高泥村的西沪港渔旅融合海上综合平台利用西沪港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斑斓海岸现有的基础设施,在养殖网箱改造提升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养殖垂钓+餐饮休闲+海洋娱乐”的海洋牧场休闲平台。西沪港渔旅融合项目将象山旅游向北、向海、向渔纵深拓展,全面实现了乡村共建、共富、共赢,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万象山海、千年渔乡、百里银滩、十分海鲜、一曲渔光”,作为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象山将这五道风景转换化为共同富裕的创造路径,把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象山抢抓海洋时代、轨交时代、双碳时代、亚运时代的重大机遇,聚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持续加快探索以海洋经济为底色的发展模式。因海而兴的象山,始终以勇立潮头的锐气和一往争先的劲头,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海上“两山”的价值转化,全面推动“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念好时代“山海经”,走好时代“共富路”,象山充分发挥海洋、生态、文化集成优势,描绘出一幅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现代版“万象山海图”,为沿海地区深耕海洋、经略海洋,推进“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示范经验。
本文刊登于《中国改革报》2023年11月3日第七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刊登于《中国改革报》2023年11月3日第七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